移至主要內容區

宜蘭管理處

宜蘭管理處

:::
:::

灌溉區域

灌溉用水管理

本處主要任務首推灌溉用水管理,在水資源開發日益困難下,除配合政府政策,加強農田水利設施更新改善外,更利用遠端科技有效掌控各灌溉系統水源水量,以適時在乾旱時期採行節水措施,多雨時期則善用水利設施及水田機能,藉田間土壤滲透以補注地下水資源,讓農地在用水的同時,也創造了更大的水資源循環,確保水土資源永續利用,因為只有「藏水於農」,才能讓農業永續發展。

灌溉水源特性

「宜蘭處臺灣東北角,水源總仰賴降雨量多寡,河川豐、枯流量變化大、降雨時區分佈不均,且本縣無水庫設施調蓄水量,供灌時期取水量頗不穩定,實際能掌控運用水資源頗為有限。

灌溉水源以蘭陽溪、宜蘭河、得子口溪、冬山河、新城溪、南澳溪等六大河川水系為主,本處針對灌溉事業區域水源營運之特性及管理現況,設有攔河堰25座、渠首工22處及埤圳150條,並以灌、排屬性劃分大、小分支系統,渠道總計9,000餘條,總長度達3,300餘公里,完善水系布滿蘭陽平原。

灌溉水路交錯綿長,輸水損失率大,除自然引流外其餘為伏流湧泉水、埤塘、地下水及排水系統迴歸水之利用,在灌區下游,施設抽水機抽取地下水以補充地表水源之不足,將有限水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來推行農田引灌之任務。

六大灌溉水系
六大灌溉水系
灌溉排水設施

為了有效運用灌溉水資源,除調配用水外並負責維護其轄內之灌溉設施,以維持農田灌溉用水之供應及排除多餘之水量。目前本處重要水利設施包括導水路、幹線、支線、分線、中小給水路、隧道及排水路,攔水堰、水門、渡槽、渠首工、跌水工、暗渠及量水設備等。

攔河堰
攔河堰
遇河川等低水位時,抬高水位以引取用水至水路,橫斷河川而設之堰
渠首工
渠首工
自河流將攔河堰所抬高之水位適切引入灌溉渠道之結構物
導水路
導水路
將灌溉用水自水源導入灌溉系統之水路
灌溉溝渠
灌溉溝渠
連接水源引取水量输送和分配至農田之水道
排水渠道
排水渠道
指排洩農田積水之排水設施,包括大排、中排、小排
渡槽或箱涵
渡槽或箱涵
埋設道路、鐵路或渠道下面之管道,為橫向排水或輸水之結構物
分水門
分水門
通常設於灌溉渠道各分水支線、分線或小給水路渠首,以控制和調節引入之水量
排水門
排水門
通常設於排水路之起點,供颱洪、豪大雨或緊急事故時之排洩用
抽水機
抽水機
通常設於圳末,以動力汲取地下水供灌,俾以補充地表水源之不足
耕作制度

灌溉事業區域內耕作制度以水稻田為主;耕種比例:稻作佔95%,雜作僅佔5%,灌溉面積為17,686公頃。經統計10年平均實際用水量比例一期稻作約佔57%、二期稻作約佔43%,是以灌溉計畫用水量皆以水稻為目標,灌溉計畫用水量均視田間作物灌溉情形擬定灌溉計畫。

每年一期作灌溉面積約在1萬公頃左右;二期作則因全面休耕轉作,計畫灌溉用水則以提供休耕農田翻耕及養蓄水田外,佐以提供生活、生態及灌、排渠道養護用水。

一期稻作
一期稻作
二期休耕
二期休耕
亢旱輪灌機制

為因應亢旱期間及灌溉水源不足區域,本處採行各種不同程度之乾旱灌溉營運措施。例如:開闢水源、節省用水措施、回歸水利用、抽取地下水或抽取地面水補灌、加強分水調節、實施輪灌等。

各灌溉系統依結構條件、地理環境及耕作制度,因地制宜,適時調整,並加強渠道管理維護及改善輸水設施,以輪流灌溉機動調節灌溉用水。

茲就配水輪灌機制分述如下:

(一)大區制系統輪灌:

由本處主持協調各工作站進行分水事宜,且依灌溉渠道系統劃分為幾個大輪區,實施大區制系統輪流灌溉,隨時視取水量變化情形,調整輪灌期距,並僱工分水協助執行調節水量與分水工作(如:安農溪水系輪灌)。

(二)輪區輪灌:

實施埤圳內劃分單區訂定不同期距輪灌配水,並視實際需要局部僱用掌水工協助分水工作(如:壯圍站金同春圳輪灌)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3/11/03
回頂部